东营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建市以来最高34.9%
东营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东营新闻网所有,转载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!
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8月3日,记者在市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科采访发现:固定投资更多地投向第三产业——统计数据显示,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010.8亿元,42%以上的资金流向第三产业服务业。资金投放转向,带来东营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4.9%,创历史新高。
与此同时,基础设施建设、房地产开发方面的投资也发展迅速,成为上半年投资方面的亮点。亮点之外,也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。
投资多了,第三产业“茁壮成长”
东营是依油而生、依油而建的城市,绝大部分工业产业都与石油相关,长期以来服务业占比很低,在全省1 7 地市排名靠后。
来自市统计局核算服务业科的数据显示, 2015年,全市服务业占比31.9%,比第二产业低32.8个百分点。服务业比重比全国低18.6个百分点,比全省低13.4个百分点。
记者发现2016年上半年,上述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变。
上半年,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587.07亿元,增长9.0% 。在产业结构中,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34.9%,比2015年底提高了3个百分点。
短短半年之内,第三产业比重能提高3个百分点,源自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。
记者从统计局获得了一份数据,上半年,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424.99亿元,同比增长13.7%,比一季度加快6.9个百分点,高于全市投资平均水平31.9个百分点。其中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74.80亿元,同比增长15.0%;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84.41亿元,同比增长36.2%。
“服务业投资稳定增长,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。”对于服务业投资增势突出带来的影响,分析人员补充说,服务业的发展,还能起到吸收就业的作用。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 . 95万人,服务业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。
上半年,发展潜力更大的服务业投资增多,而高耗能行业投资则下降明显, “降幅接近35% ”统计局工作人员说。一多一少之间,投资最大化地发挥了它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杠杆作用。
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得到更多资金“垂青”
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010.8亿元,另一大亮点就是基础设施投资。
统计数据显示,上半年,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69.43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33.7%,高于全市投资平均水平51.9个百分点,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.5个百分点。其中,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69.86亿元,同比增长30.2%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39.63亿元,同比增长14.0%;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41.93亿元,同比增长204.3%。
对此,市统计局工作人员分析称,在经济下行时期,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成为全市投资增长的动力源和稳定器。
除了基础建设投资,流向房地产领域的投资也是不容忽视的亮点。
上半年,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88.23亿元,同比增长13.3%,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36.7个百分点。从销售情况看,上半年全市房屋销售面积98.43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6.6%,较去年上涨36.7个百分点。
至于其中的原因,分析人士认为,房地产市场回暖一定程度缓解了固定资产投资下滑趋势。据了解,上半年,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9 8 . 4 3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6.6% 。全市商品房销售额52.54亿元,同比增长2.5%。
亮点有很多,问题也不少
很长时间以来,民间投资是东营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动力和引擎。一个数据可以作证,去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2433.83亿元,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超过90%。
不过,记者注意到,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速回落,同比下降28.3%。统计局工作人员道出原因:今年以来,由于传统行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新型投资热点尚未形成,民间投资意愿明显下降。
亮点之外,类似上述的问题还有不少——
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和主体,但其投资带动作用减弱。上半年,全市制造业完成投资469.41亿元,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.6个百分点。
大项目支撑力不足。今年以来,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减少,对全市投资增长支撑力明显不足。
资金保障乏力。上半年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945.18亿元,同比下降19.0%。企业到位资金下滑,应付款持续增长,反映出企业资金紧张,债务负担加重,后期投资增长保障乏力。(记者 张小杰)
【新闻短评】要想多投资,首先得多融资
针对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出现的问题,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。综合他们观点,要破解问题,重点要鼓励民间投资,拓宽多元融资渠道,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作用。
强化政府职能,鼓励民间投资。破除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“玻璃门”,为民间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。鼓励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。
加强企业融资服务,拓宽多元融资渠道。加大政府预算内资金投入,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融资洽活动,建立新型政银企合作关系,不断优化政府、银行、企业互动合作的良好氛围。创新企业融资方式。
此外,要以改善民生、优化环境、拉动投资为导向,加大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,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及城市互联互通建设,在稳定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,拓展新的基础设施投资领域。(记者 张小杰 整理)
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http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拨打新闻热线0546-8361801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@齐鲁网)提供新闻线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