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营翻译公司报价 东营翻译公司服务指南 东营翻译公司联系电话
123

“非院士”屠呦呦获得诺奖的启示与反思

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,包括院士评审在内,都存在被利益因素纠缠的问题,学术评价存在行政化和利益化的倾向,在院士评审中,存在跑要、公关现象,青蒿素的成果归属几十年没有定论,有学术贡献而缺人脉资源者,被边缘,反映出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并不健全,并没有坚持按学术原则和学术标准,处理个体和团队的关系,真实评价学者个体的贡献。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,我们应该反思学术评价体系,在学术评价中,要对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实行学术同行评价,这样,个体的原创价值和集体的贡献,都会得到客观评价,从而激励个体在追求学术理想的同时,与团队进行紧密合作,更重要的是,评价针对的是个体真实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,不是看其身份和头衔,谁有能力,就把学术研究给谁做,谁取得的贡献大,谁就获得更大的肯定。

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,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,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。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,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。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,会给中国科学界、学术界,带来更多的信心,只要能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制度,让更多科学家能安心投入科研,在国家加大科研投入的背景下,我国科学家会获得世界级的科研成果,也有更多问鼎诺奖的可能。

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,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却不是院士,是耐人寻味的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,而在长达40年的时间中,屠呦呦的成果在国内也没有被得到公认。虽然在这一成果中,她扮演了三个“第但是,在中国医学界,不少人认为,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,很多人做了贡献,是不能把奖给屠呦呦一个人的。而直到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,这种争议还没有平息。很显然,既然有成果归属的争议,屠呦呦要在中国这样的学术环境中,评上院士,是不太可能的——其他人会反对,为何给她院士,功劳难道都被她一个人占了?

二是屠的同事评价她,“比较直率,讲真话,不会拍马,比如在会议上、个别谈话也好,她赞同的意见,马上肯定;不赞同的话,就直言相谏,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”,这种“性格”在院士评审中,显然也是不受欢迎的。类似屠呦呦这样,有重大学术贡献,却没有评上院士者,在国内并非个例。“吃香”的是那些善于搞人际关系,讨好领导者。诺奖奖给一直默默做事的屠呦呦,也告诉我国学术界,学术不是说出来的,而是要踏踏实实做出来。

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,她的身份迅速引起网友关注。其实,早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,她的身份,就曾引起舆论关注,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、留洋经历以及院士头衔,被称为“三无科学家”。“三无科学家”获得国外授予的学术最高奖,这表明,无论是克拉斯奖,还是诺贝尔奖,都不看重学者的“身份”和头衔,而是看真实的学术贡献,这和我国近年来的学术界,在课题评审、项目设立时,特别看重申请者的身份,院士、长江学者等拥有一定学术特权,是很不相同的。

那么,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为何就能把成果归为屠呦呦呢?

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,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,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,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·坎贝尔、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。

而我国在评价学术贡献时,团队和个体的关系,并没有处理好,以往,十分强调团队贡献,而忽视个体,否则就是自私自利,而近年来,一些领导,不管是不是课题组的实际负责人,都动不动成为成果的第一作者,把团队的贡献作为个体的成果,并没有真正重视第一作者的原创贡献。屠呦呦取得的成果,属于几十年前的,为此,对其成果的评价,奉行的是团队原则,即使有关学术机构意识到屠呦呦的学术贡献最大,可也不愿意按照学术规则去界定,担心触碰了既得利益。

这是我国科学家,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值得祝贺。屠呦呦获得诺奖,并不令国内舆论感到惊讶,因为早在2011年,她获得具有诺奖“风向标”的拉斯克奖,就被誉为“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”。但是,她获得诺奖,还是给我国科技、学术界带来诸多启示和值得反思之处。


热门城市:
区县翻译 :

在线客服

QQ客服一
在线客服QQ10932726
QQ客服二
在线客服QQ10932726
QQ客服三
在线咨询